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社會學丁
Introductory Sociology (d) 
開課學期
104-1 
授課對象
職能治療學系  
授課教師
何明修 
課號
Soc1010 
課程識別碼
305 101D0 
班次
02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必帶 
上課時間
星期四2,3,4(9:10~12:10) 
上課地點
北館視聽 
備註
兼通識A5*。
總人數上限:10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41Soc1010_02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  美國社會學家C. Wright Mills指出,社會學不應該視為某種專門的學科知識,被某些經過特別訓練的少數人士所壟斷。相反地,社會學的知識應該是一種「普遍的心智能力」,能夠洞察個人生命情境與社會集體結構之間的密切關係。因此,具有這種能力的媒體記者、作家、文化評論者能夠從個別人物的故事遭遇中,看到歷史變遷所留下的軌跡。同樣地,能夠採取社會學思考方式的醫師、教師、社工人員、心理諮商人員等助人產業從業人員,也應可以清楚指認出,他們服務對象的苦難是如何與特定的社會環境是緊密結合在一起。
  社會學家不宣稱自己能夠「發明」什麼以往所不知道現象,社會學所帶來的許諾在於某一種的新觀點,重新詮釋某些我們自認為已經十分熟悉的現象。因此,不可避免地,社會學是即是「批判的」,它往往是具有揭露的作用(debunking) ,指認出被合理化的壓迫。社會學的研究指出,我們的日常生活是由一系列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所維繫,一旦我們可以點出這個被忽略的面向,新的秩序就有可能被建立。就這一點而言,稱職的社會學家並不是社會先知,他們不預言未來美好的社會圖像,相對地,社會學家通常像是蘇格拉底所自比為牛蠅(gadfly),時常提醒眾人若干不愉快的事實,以及不情願面向的真相。 

課程目標
  這一門課程期待能夠從各種日常生活可見的現象中,來介紹各種社會學的基本概念與理論。課程的首要目標是放在啟發對於社會學的知識興趣,引導同學理解社會制度與個人生活的密切相關。其次,這門課也希望能夠培養出社會議題的分析敏感度,能夠清楚地看見各種性別、階級、族群之間的壓迫與歧視,並且瞭解這些種種的社會不平等是如何被延續下去。 
課程要求
  這一門大學部的課程預期是大班授課,我期待學生自發性地提出問題,無論是針對講員的授課內容疑義,或是個人心得分享。主動提問與發表看法,不僅是學生的受教權益,也會影響課堂表現的分數。
  在每週的前兩節課中,將以講員授課的方式來進行,我會負責說明每次閱讀進度的教材內容。
  在七週的課程中,最後一節是安排一些「問題與討論」時間,主要是根據每週所指定的討論讀物(有註明#者)。有些週次的閱讀份量較多,請同學務必在課前閱讀,以便討論。在研究生助教的協助下,讓同學進行分組討論。
  在這一門課中,我們安排了7次的「問題與討論」,將會以分組討論方式,由研究生助教來帶領。每位同學需要在事先閱讀指定的讀物(有#記號者),並且至少繳交5次的「討論心得」(至少300字)。「討論心得」要以A4的紙張印出來,以作為分組討論的的題材,在結束之後,繳交給助教作為登分之用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每週四 14:00~15:00 備註: 請先預約 
指定閱讀
本課程採用一本入門的書籍《見樹又見林: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、實踐與允諾》(Forest and the Trees: Sociology as Life, Practice and Practice,Allan Johnson著,成令方、林鶴玲、吳嘉苓譯,群學出版社),及其他零散文章(後者會在CEIBA上放置pdf檔案)。《見樹又見林》一書,請同學設法自行取得。 
參考書目
「討論讀物」與「參考讀物」請見每周課程進度之說明。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期中考 
35% 
 
2. 
期末考 
35% 
 
3. 
分組討論 
20% 
 
4. 
討論心得 
10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17  課程簡介:什麼是社會學的觀點
*《見樹又見林》,第一章。 
第2週
9/24  歡迎光臨社會學
*片桐新自 (2008)「歡迎光臨社會學」。收錄於片桐新自、永井良和、山本雄二等《基礎社會學》,蘇碩斌、鄭陸霖譯,台北:群學出版社,頁15-32。
*王振寰 (2009) 「社會學是什麼?」。收錄於王振寰、瞿海源編,《社會學與台灣社會》。台北:巨流,頁3-25。
陳亮甫 (2014) 「蘇清泉醫師,我告訴你社會學教我什麼」。《蘋果日報》,2014/5/7,http://www.appledaily.com.tw/realtimenews/article/new/20140507/393552/
何明修 (2014) 「社會學教你如何批判思考」。《想想論壇》,2014/5/12,http://www.thinkingtaiwan.com/articles/view/2044
Selenyi, Ivan (2015) “The Triple Crisis of Sociology.” Context, 2015/4/20, http://contexts.org/blog/the-triple-crisis-of-sociology/. 
第3週
10/01  社會與文化
*《見樹又見林》,第二章。
李晏甄 (2014) 「戰天戰地戰南北」。《人間社會學:二十四則關於溫拿、魯蛇、大小確幸的生命故事》,何明修、劉鈐佑編,頁279-290。台北:群學。
廖偉翔 (2014) 「天龍人」。《島國關賤字:屬於我們這個世代、這個時代的台灣社會力分析》,陳宗延等著,頁153-178。台北:左岸。 
第4週
10/08  社會結構
*《見樹又見林》,第三章。
[來賓短講]林凱衡(台灣大學工會秘書):「為何台大研究生要組工會?」 
第5週
10/15  人口與生態
*《見樹又見林》,第四章。
[問題與討論I] 苦難的社會學分析
#阮俊達 (2014) 「漂流或札根」。《人間社會學:二十四則關於溫拿、魯蛇、大小確幸的生命故事》,何明修、劉鈐佑編,頁215-228。台北:群學。
#王宏仁 (2014) 「核電生死薄:苦難的分布」。《巷仔口社會學》,王宏仁編,頁171-176。台北:大家。 
第6週
10/22  社會互動
*《見樹又見林》,第五章。
[問題與討論II] 矯情與失智的社會學分析
#何明修 (2014) 「為何賤人就是要矯情:一個社會學的解讀」。《巷仔口社會學》,王宏仁編,頁228-234。台北:大家。
#洪晨碩 (2014) 「別只當我是病人:失智老人的生活與身份」。《人間社會學:二十四則關於溫拿、魯蛇、大小確幸的生命故事》,何明修、劉鈐佑編,頁243-252。台北:群學。 
第7週
10/29  社會學的實踐
*《見樹又見林》,第六章。
[問題與討論III] 社會學能解決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嗎?
#蔡明璋 (2014) 「要市場社會,不要市場經濟:以台灣為主體的經濟」。《巷仔口社會學》,王宏仁編,頁164-170。台北:大家。
#吳宗昇 (2014) 「拯救世界,社會企業行嗎?」。《巷仔口社會學》,王宏仁編,頁241-249。台北:大家。 
第8週
11/05  台灣的族群與移民
*李廣均 (2008) 「籍貫制度、四大族群與多元文化:國家認同之爭下的人群分類」。《跨戒: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》,王宏仁等編,頁93-110。台北:群學。
*王宏仁 (2008) 「台灣的移民接受政策與國家認同」。《跨戒: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》,王宏仁等編,頁111-126。台北:群學。
[問題與討論IV] 種族與種族歧視的社會學分析
#藍佩嘉 (2014) 「蕃仔、外勞與阿兜仔:種族主義的社會學」。《巷仔口社會學》,王宏仁編,頁218-225。台北:大家。
#陳以箴 (2014) 「把你當人看」。《島國關賤字:屬於我們這個世代、這個時代的台灣社會力分析》,陳宗延等著,頁179-206。台北:左岸。 
第9週
11/12  台灣的公民社會與國族問題
*范雲 (2008) 「從民間社會邁向公民社會」。《跨戒: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》,王宏仁等編,頁23-36。台北:群學。
*汪宏倫 (2008) 「國族問題中的制度因素、全球脈絡與怨恨心態」。《跨戒: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》,王宏仁等編,頁73-92。台北:群學。 
第10週
11/19  期中考 
第11週
11/26  [團體動力遊戲]支配與抵抗 
第12週
12/03  台灣的經濟不平等與社會保險
*蘇國賢 (2008) 「台灣的所得分配與社會流動之長期趨勢」。《跨戒: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》,王宏仁等編,頁187-218。台北:群學。
*林國明 (2014) 「全民健保的道德共同體」。《秩序繽紛的年代:1990-2010:2014年新版》,吳介民等編,頁331-355。台北:左岸。
[來賓短講] 王兆慶(彭婉如基金會研究員)「長期照護是什麼碗糕?」 
第13週
12/10  [來賓演講]台灣的「崩世代」問題
*林宗弘等 (2011) 《崩世代:財團化、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》,頁1-50。台北:勞工陣線。 
第14週
12/17  台灣的轉型正義問題
*吳叡人 (2008) 「國家建構、內部殖民與冷戰」。收於《人權之路:台灣民主人權回顧》。陳文成基金會編,新版。頁168-173。
*吳乃德 (2008) 「歷史記憶與轉型正義」。收於《人權之路:台灣民主人權回顧》。陳文成基金會編,新版。頁174-185。
[問題與討論V] 如何面對歷史的傷口?
#林邑軒 (2014) 「活在監獄島:一九五○年代政治危餘生錄」。《人間社會學:二十四則關於溫拿、魯蛇、大小確幸的生命故事》,何明修、劉鈐佑編,頁113-123。台北:群學。
#林彥瑜 (2014)「蔣公」。《島國關賤字:屬於我們這個世代、這個時代的台灣社會力分析》,陳宗延等著,頁227-253。台北:左岸。 
第15週
12/24  台灣的環境問題
*何明俢 (2015)「核四爭議」。收錄於《台灣風險十堂課:食安、科技與環境》,周桂田編。台北:巨流出版社,頁73-86。
*Ho, Ming-sho (2011) “Environmental Movement in Democratizing Taiwan (1980-2004): A Political Opportunity Structure Perspective,” in East Asian Social Movements, eds. by Jeffrey Broadbent and Vickie Brockman, pp. 283-314. New York: Springer.
[問題與討論VI] 環境危機如何解決?
#邱花妺 (2014) 「能源使用的新思維」。《巷仔口社會學》,王宏仁編,頁234-240。台北:大家。
#江昺倫 (2014) 「白海豚」。《島國關賤字:屬於我們這個世代、這個時代的台灣社會力分析》,陳宗延等著,頁127-152。台北:左岸。 
第16週
12/31  台灣的性別政治
*黃長玲 (2008) 「民主深化與婦運歷程」。《跨戒: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》,王宏仁等編,頁263-279。台北:群學。
*夏曉鵑 (2014) 「新移民運動:慢一點,比較快」。《秩序繽紛的年代:1990-2010:2014年新版》,吳介民等編,頁155-176。台北:左岸。
[問題與討論VII] 日常生活中的性別議題
#吳嘉苓 (2014) 「我媽是怎麼生下我的?母親節的社會學提問」。《巷仔口社會學》,王宏仁編,頁64-70。台北:大家。
#陳美華 (2014) 「揪團去買春:台灣男與中國女的複雜多元性關係」。《巷仔口社會學》,王宏仁編,頁114-120。台北:大家。 
第17週
1/07  台灣的「中國因素」
*吳介民 (2014) 「第三種中國想像」。《秩序繽紛的年代:1990-2010:2014年新版》,吳介民等編,頁391-426。台北:左岸。
*Ho, Ming-sho (2015) “Occupy Congress in Taiwan: Political Opportunity, Threat and the Sunflower Movement,”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15(1): 69-97. 
第18週
1/14  期末考